2012-02-29

茅:古代祭禮重要的植物

[2012.02.29] 正在整理太平御覽,卷九百九十六 百卉部三,茅。
太平所列多是與古代祭祀/禮儀有關。僅把有關於祭、禮的條目,暫依白茅、三脊茅、香茅分類着列於下:

一、但言茅,未言及其特殊形態者:
  • 《易·泰卦》曰:拔茅茹,以其彙,征吉。{{*|王弼注曰:茅之為物,被其根而相牽引也。茹,相牽引之貌也。彙,類也。陽以其類引而升,故為茹而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arthur's note: 本條列此,因古人把茅作為一個易象的緣由。]
  • 《尚書·禹貢》曰:荊州,厥貢苞匭菁茅。{{*|孔安國曰:茅以縮酒也。}} 
  • 《毛詩·豳·七月》曰:晝尔于茅,宵尔索綯。 
  • 《周禮·天官上·甸師》曰:祭祀供蕭茅。 
  • 《左傳·僖上》曰:齊侯伐楚,謂楚曰:「尔貢苞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 《典略》曰:武王伐殷,微子啟肉袒面縛,牽羊把茅,膝行而前。 
  • 《六韜》曰:文王畋於渭陽,見呂尚坐茅以漁,文王勞而問焉。 
  • 《莊子》曰:小巫見大巫,拔茅而弃,此其所以終身弗如。 

二、白茅
  • 《易·大過卦》曰:藉用白茅,慎之至也。 
  • 《毛詩·鵲巢·野有死麕》曰:野有死麕,白茅苞之
  • 陸機《毛詩疏義》曰:「白茅苞之」:茅之白者,古用包裹禮物,充祭祀,縮酒用之。
  • 《尹子》曰:湯禱旱,素車白馬,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 
  • 《漢武故事》曰:帝拜欒大為天道將軍,使着羽衣,立白茅,上授玉印。大亦羽衣,立白茅。上授印,示不臣也。 

三、三脊茅
  • 《史記·封禪書》曰:管仲說齊桓公:「古之封禪,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孟康曰:所謂零茅也。」[arthur's note: 這裡是否漏字,當作零陵茅?]
  • 沈約《宋書》曰:江夏王義恭,大明年,有脊茅生后頭西岸。又累表勸上封禪,上甚悅之。 
  • 《唐書》曰:開元十三年,撫州三脊茅生石頭。 
  • 揚雄《反騷》曰:費椒楫以要神兮,又勤索彼瓊茅。{{*|一莖三脊茅。}} 

四、香茅
  • 《吳錄·地理志》曰:桂陽郴縣有青茅,可染青。零陵泉陵有香茅,古貢之縮酒。
  • 《晉書·地理志》曰:零陵縣有香茅,氣甚芬香,古貢之以縮酒。 
  • 盛弘之《荊州記》曰:零陵郡有香茅,桓公所以責楚。 


==討論==
1. 這裡特別重要的關鍵字見於陸璣: 「茅之白者,古用包裹禮物,充祭祀,縮酒用之。 」所選之茅需要白茅、三脊茅、香茅等,其用途概不脫此三者。

2. 包裹 (【苞】)之用容易理解,古人取植物可堪"包裹"之用的常有幾個特色,若茅之類可能需要經過編織,且此類植物較為堅韌,故以為包裹。作為禮物 (行禮之物) 之包裹材料,還得能呈現(【藉】),不能紮得使禮物過於隱密(?)。

3. 第一條雖言三個用途,但似乎皆屬於一用?對於【縮洒】則需再查。似乎皆未言酒的容器是何種? 若縮解為束,那麼既有繩索布條之類,何需使用看來更為原始的茅?

4. 《周禮·天官上·甸師》曰:祭祀供蕭茅。此處蕭茅合稱。蕭應是蒿類的植物,且似乎常是一般野草,此處引作祭祀之用,其理待查。

5. 徵子啟牽羊把茅,這是三個功用之外。顯見在禮儀上,茅有更廣泛的用法/用途。應查更之書的說法。(書?)

6. 六韜所言呂尚坐茅,不知是否有有這裡所討論的意涵 (以為【】),是故文王勞焉?或僅是一般用來舖陳之材料?所謂一般是沒有特殊的用途,例如多條我未選列於此的,作為燒煮的薪材,屋頂的覆蓋材料、野草等。






《》『』「」【】

2012-02-20

中國古代的星體觀察之計時與座標


[2012.02.20] 這篇文章簡介了中國古代所使用的座標系統、並及於二十八宿,摘要如次,"「」"中為引用之文字。有些觀點與想法,我在後面討論。


陳輝樺,2000。天文座標系統和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 149期,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89/149/09.htm 。cached 2012.02.19。
摘要1. 「指出中國古代即有【地平座標系】、【赤道座標系】和【黃道座標系】三種球面座標系統。」 
摘要2. 「 除了解說日、地、月三者的運行以【黃道座標系】較為方便外,對於星辰的位置描述,古代較偏重前兩者。」【地平座標系】由「『天頂』和『地平圈』為基本點圈建立的座標系統」。 
摘要3.  「 方位概念初期,只有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個方向。到了漢代已增為十二個方向,以「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命名。後來,為提高測量的精確度,又加入「四維」(艮、巽、坤、乾)表示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及「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來表示24方位。」 
摘要4. 「在方位概念生成過程中,先由太陽昇落的運動軌跡觀察定出「東西」方向,然後才觀察到星辰看起來似乎繞著不動點(北天極,鄰近北極星)運行,而又定出「南北」方向。」

摘要 5.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而選擇鄰近天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28個不同大小的部分,每一部分就叫作一「宿」,作為觀測時的標誌。  
摘要6. 古代就是依據每宿星象的出沒和中天(位於頭頂時)的時刻來判斷季節,甚至在編製的曆法中劃分24節氣,和推算日、月、五星位置的標準。  
摘要7. 依據《呂氏春秋》所記載28宿建構形成的初期目的,是為了觀測月亮的周期運動。由於古代僅憑肉眼直接觀測選取28宿,為了測定天體的明確位置,所以都必需在各宿中選取一顆較明亮的星作為測量的標準,這顆被選定的星稱之為「距星」。  
摘要8. 關於28宿的起源時代,有人認為是在周代初,而據考證,1978年湖北省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有一個將28宿和4象繪在一畫面上,中央並寫了一個篆文粗體「斗」字的漆蓋圖(圖4)。足見公元前5世紀,當時28宿已經是相當普及的一種天文知識。 
摘要9. 一般認為從東漢建成30年(公元54年)開始,我國便使用干支紀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摘要10. 相傳古代很早就使用干支來紀月了,尤其在《史記.曆書》中已有詳細記述。 
摘要11. 據考證,我國從春秋魯隱公3年(公元前720年)2月己巳日起,使用干支連續紀日一直到清代宣統3年(公元1911年止,民國初年改用公元紀法),在這二千六百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既無中斷又無發生錯亂,是世上現知最長且是最珍貴的紀日史料。  
摘要12. 「宋代以前僅用十二地支紀時,將一天均分為十二時辰,且規定子時的正中為夜半。到了宋代,才將每個時辰均分成『初』和『正』兩部分。」

==討論==


1. 座標系之形成。據本文,方位的形成始自東西,再及於南北 (摘要4、3)。這個假說很難得到驗證。我所理解的二十八宿的功能便如摘要5所述。

6. 【二十四節氣 】 的成因自是由於【氣】的觀察,且以冬至日為主要的標點,夏至日為參考標點(淮南子天文訓) 。至於以星的位置來判斷季節的說法待深究,因為季節主要有主觀的感觀,且要查氣,查星,若有違常便是上天顯示其休咎,但以何為基準,何為參考?再議。

7.  《呂氏春秋》 與淮南子在這個部份有很大的重疊性,需再多方考查。

8. 參見《曾侯乙墓之二三事》。


9. 干支紀年的歷史待驗證。私以為,干支衍成的六十甲子之數,用以計日,適約二月,而紀年可能有歲星的觀察,這便可能與干有關。

10. 這裡所提的很早不知是否指的是 《史記/曆書》?概觀全文,其太初曆的計算方式實在看不懂??但似乎未見到「以支計月」的文字?

11. 這裡的「據考證,我國....」不知據何人之考證?查《春秋三傳》,皆是隱公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或是相隔數行後的隱公三年的紀日 (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 才是肯實正確,之前這一筆推算有異?至於讚言  「 這二千六百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既無中斷又無發生錯亂 」云云,實則歷史中有諸多公案似是難以算明(?例如不同的曆法交替,官家記錄出現衝突時),在此不表。

12. 「宋代以前僅用十二地支紀時...到了宋代,才將每個時辰均分成『初』和『正』兩部分。」:

  • 據《東京夢華錄/卷十》 在冬至前三日,皇帝宿大慶殿,殿前有【鍾鼔樓】(鐘鼔樓),中有【太史局生】負責刻漏與報時:「每時刻作雞唱鳴鼓一下,則一服綠者執牙牌而奏之,每刻曰『某時幾棒鼓』,一時則曰『某時正』。」即便如陳輝樺所稱每個時辰分初、正,但畢竟太略,以孟元老之記述,報時之時已達到刻 (刻的定義參照《百度百科/時間》,一日百刻之制始自西周(?))。 
  • 依 《康熙字典》所解【刻】:《韻會》刻,漏也。鍥漏箭,以𠋫日晷爲刻,故因謂晷度曰刻。 能測量時辰以下單位應是極早 (或在漢朝已可能) 的事了。
  • 鄧之誠 (1982) 之注著錄了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 校正刻漏的細節,使用的材料是水。沈括 (1031~1095) 的年代比孟元老 (約1100年前後數年) 稍早。








《》『』「」【】

曾侯乙墓之二三事

[2012.02.19] 查二十八宿的過程裡,曾侯乙墓中的木箱具有特別的意義。彩漆的木箱上之二十八宿圖據稱是目前最早的二十八宿圖。這裡是個查看資料時,有幾件事需要記錄:

曾侯乙墓:發掘於1978年,湖北隨州城西,當時為曾國君主之墓。年代被定為戰國早期,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中華百科/曾侯乙墓》)。曾侯乙,史籍無載,譚維四據郭若沫與1979年出土的文物作出「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推論。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萬件以上 (15404件,維基百科,可能抄自譚維四之書。),八件為國寶級 (維基百科未言明哪八件,編鐘自是最受重視,需再查譚維四書。)。由這些出土文物,研究者稱,曾侯乙本人是 「一位熟諳車戰的軍事家,也是一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中華百科/曾侯乙墓》)。 最大宗的是車馬兵器,其次是各式的樂器。其中大量的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为他亲自督造,说明他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中華百科/曾侯乙墓》)。

漆木衣箱:「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中華百科/曾侯乙墓》)
  • 目前此物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 歐陽天晶 ):
  • 最早的文獻記錄為周禮,「其中有“二十有八星之位” 和“二十有八星之号”等说法」。  ( 歐陽天晶 )
  • 「记载二十八宿具体宿名最早的, 是成书于秦的《吕氏春秋》。该书《圜道篇》称:“月躔二十八宿, 轸与角属, 圜道也。”又该书《有始篇》列举九野星名时, 写出了自角至轸全部二十八宿名(每个星宿后边还注明了该星宿的星数)。」「漆木衣箱由盖、器身组成,器身为长方体,盖顶拱起。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漆书写二十八宿名称等文字及其它花纹。盖面正中用红漆写了一个篆文的大“斗”字(就是前面介绍的祝融雕像左手所持的“斗”字),环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二十八宿名称,与《史记•天官书》的二十八宿名称基本相同,在“阮宿”之下有“甲寅三日”四个字。盖顶两端分别绘出青龙、白虎。衣箱两端面,一面绘蟾蜍、星点纹;另一面绘大蘑菇云纹、星点纹。两侧面,一面绘两兽对峙、卷云纹、星点纹;另一面无花纹。」  ( 歐陽天晶 )
  • 「迄今发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与北斗和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比呂氏春秋早了約二百年。」  ( 歐陽天晶 ) 
  • 由於此繪製星圖的器具為木衣箱,可推論「公元前5世紀,當時28宿已經是相當普及的一種天文知識。」 (陳輝樺)



==參考文獻/連結==
中華百科/曾侯乙墓》: http://www.wikichina.com/doc-view-38042.htm 。cached 2012.02.19。

歐陽天晶,2009。《欢迎你到武汉来——武汉天文地理景点景观简介》:http://www.whigg.cn/hbtwxh/welcomewuhan.htm 。cached 2012.02.19,歐陽自稱資料源自網路。

http://club1.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33&id=3038520。cached 2012.02.19。

http://aeea.nmns.edu.tw/2001/0104/ap010406.html 。cached 2012.02.19。這個連結的內容概同於陳輝樺 (2000)。

陳輝樺,2000。天文座標系統和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 149期,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89/149/09.htm 。cached 2012.02.19。 本篇文章所提之事的討論見:《中國古代的星體觀察之計時與座標


《》『』「」【】

2012-02-19

《周禮/春官》裡的觀天職掌:馮相氏、保章氏

[2012.02.19] 原本這裡的天官概指掌天之官,但在周禮中,主要的執掌是在大史,然後再細分職掌至其下的官吏。原文段落如後列 (摘錄)。

《周禮/春官 宗伯》
大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馮相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保章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大史:
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以貳六官,六官之所登。若約劑亂,則辟法;不信者刑之。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頒告朔于邦國。閏月,詔王居門終月。大祭祀,與執事卜日。戒及宿之日,與群執事讀禮書而協事。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誅之。大會同、朝覲,以書協禮事。及將幣之日,執書以詔王。大師,抱天時,與大師同車。大遷國,抱法以前。大喪,執法以蒞勸防;遣之日,讀誄。凡喪事考焉。小喪,賜謚。凡射事,飾中,舍算,執其禮事。

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大祭祀,讀禮法,史以書敘昭穆之俎簋。大喪、大賓客、大會同、大軍旅,佐大史。凡國事之用禮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喪,賜謚,讀誄。

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兇、水旱降、豐荒之祲象。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詔救政,訪序事。



《》『』「」【】




2012-02-03

漢書裡的言陰陽災異大官

[2012.02.03] 幾件漢朝事。原要留京房「推律自定為京氏」這件應算是空前絕後之事,結果發現整個列傳《漢書/卷七十五》都是講類似這些明於陰陽的文人從政的事。下列班固之贊文:( 眭弘字孟、夏侯始昌、夏侯勝、京房字君明、翼奉字少君、李尋字子長 )
贊曰:幽贊神明,通合天人之道者,莫著乎《易》、《春秋》。然子贛猶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已矣。漢興,推陰陽言災異者,孝武時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則眭孟夏侯勝;元、成則京房翼奉劉向谷永;哀、平則李尋田終術。此其納說時君著明者也。察其所言,彷彿一端。假經設誼,依托象類,或不免乎「億則屢中」。仲舒下吏,夏侯囚執,眭孟誅戮,李尋流放,此學者之大戒也。京房區區,不量淺深,危言刺譏,樞怨強臣,罪辜不旋踵,亦不密以失身,悲夫!
京房在政治上或許不得意,但他的易理似乎在現代獲得後人的重視?

《》『』「」【】

共工:讓日月星辰移傾西北,水潦塵埃歸地東南

[2012.02.03] 整理《 淮南子/天文訓》,當中一則古事: 
「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張雙棣(1997,第251頁)引錢塘語云事見 《 列子/湯問》篇,並指出此是古 【 蓋天之說】。

然則,錢塘認為《列子/湯問》的年代要早於《淮南子》。《淮南子》的特色在於其成書年代明確,堪可相較的前漢先秦文獻唯有《呂氏春秋》。

查《列子》,其言比較像是順帶一提,內容概與《淮南子》同,皆是言「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就人、事而言,則是指共工與顓頊爭帝之經過。共工的作法則是「怒觸不周之山」。
這裡,夏革似乎沒有再深究:天之不足為何是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而立四極與補闕有何干係?(似乎是四極之一便為不周山?)在共工氏觸不周山之前,天地的日月星辰如何運行?




列子/湯問 》 原是殷湯問夏革物之由來、邊際等問題,夏革答覆的末段提到了女媧、共工的傳說:
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是也。問營之東,復猶營也。西行至豳,人民猶是也。問豳之西,復猶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極之不異是也。故大小相含,無窮極也。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含天地也故無極。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鼇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