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5

祭刀

[2010.10.24] 武人的刀有靈性,取雞血及酒灑刀而祭,其法?源由?網路上一則新聞,其祭刀儀式反而更類似古時/原始的方式,假設是,犠牲的內臟為主祭品,不過這純是我的臆測,需要證據的~~~


袁枚子不語卷十一 血見愁(11.16)




城子村“宝刀”探谜:祭刀仪式很奇特
2010年10月22日 16:57 来源:云南日报 (cached in 2010.10.24)

2010-10-24

驚蟄為正月中,雨水為二月節?

[2010.10.24] 整理尚書古文疏證,看到第八十三條裡一則按文:


又按:古以驚蟄為正月中,雨水為二月節,《三統曆》猶然。後漢劉洪《乾象曆》方改易其次,雨水前,驚蟄後。故康成曰:漢始亦以驚蟄為正月中。則康成時不然可知。《周書·時訓》解立春之日,東風解凍,雨水之日,獺祭魚。驚蟄之日,桃始華。分明是傳寫人以後之節次上改古曆,讀者並以此疑《時訓》,非古過矣。

2010-10-20

明器

[2010.10.19] 查瓦當時,剛好看到明器一條,百度的收集還滿多的。


《禮記/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礼记·檀弓上》: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禮記/檀弓上》:仲憲言於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無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公叔木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於子游。子游曰:「其大功乎?」狄儀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於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魯人則為之齊衰。」狄儀行齊衰。今之齊衰,狄儀之問也。《礼记·檀弓上》: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甕。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實之。」《礼记·檀弓上》: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於子夏氏。子夏曰:「聖人之葬人與?人之葬聖人也。子何觀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從若斧者焉。馬鬣封之謂也。今一日而三斬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婦人不葛帶。有薦新,如朔奠。既葬,各以其服除。池視重溜。君即位而為椑,歲一漆之,藏焉。復、楔齒、綴足、飯、設飾、帷堂并作。父兄命赴者。君復於小寢、大寢,小祖、大祖,庫門、四郊。喪不剝,奠也與?祭肉也與?既殯,旬而布材與明器。朝奠日出,夕奠逮日。父母之喪,哭無時,使必知其反也。練,練衣黃裡、縓緣,葛要絰,繩屨無絇,角瑱,鹿裘衡長袪,袪裼之可也。
下段為禮記喪服小記裡的注及疏禮記正義陳器之道,多陳之而省納之可也,省陳之而盡納之可也。多陳之,謂賓客之就器也,以多為榮。省陳之,謂主人之明器也,以節為禮。○省,所領反,下及注同。
  [疏]「陳器」至「可也」。正義曰:此一節論以明器送葬之事。○「陳器之道,多陳之」者,謂朋友賓客,贈遺明器,多陳列之以為榮也。○「而省納之可也」者,雖復多陳,不可盡納入壙,故省少納之可也。以納有常數故也。○「省陳之而盡納之可也」者,謂主人所作明器,依禮有限,故省陳之。省陳既少,而盡納之於壙可也。○注「多陳」至「為禮」。○正義曰:云「謂賓客之就器也」者,而遺死者謂之「就」者,以其可用故也。故《既夕禮》注云:「就,猶善也。」贈無常,唯玩好所有也。總而言之,亦曰明器。故《宰夫》云:「凡吊,與其幣器。」注云:「器,所致明器也。」是賓客致者,亦曰明器也。云「省陳之,謂主人之明器也」者,此正明器主人所作,故上《檀弓》云「旬而布材與明器」,又《檀弓》云「竹不成用,瓦不成沬」之屬是也。

禮記正義四十一雜記上醴者,稻醴也。甕、甒、筲、衡,實見間,而後折入。此謂葬時藏物也。衡,當為桁,所以庪甕、甒之屬,聲之誤也。實見間,藏於見外、槨內也。折,承席也。○甕,於貢反,盛醯醢之器。甒音武,瓦器。筲,所交反,竹器。衡,依注作桁,戶剛反,徐戶庚反,庪也。見音間廁之間,棺衣也,注同。間如字,注同,徐古莧反。一解云:鄭合見、間二字,共為□字,音古辯反。折,之設反,注同,形如床,無足也。庪,九委反,又九偽反,徐居綺反,字亦作庋,同。  [疏]「醴者」至「折入」。○正義曰:此一經是送葬所藏之物。○「醴者,稻醴也」者,言此醴是稻米所為。○「甕」者,盛醯、醢。○「甒」者,盛醴、酒。○「筲」者,盛黍、稷。○「衡」者,以大木為桁,置於地,所以庪舉於甕、甒之屬。○「實見間」,見謂棺外之飾,言實此甕、甒、筲等於見外、槨內二者之間,故云「實見間」。○「而後折入」者,折謂槨上承席,實物槨內既畢,然後以此承席加於槨上。○注「此謂」至「席也」。○正義曰:知「葬時藏物也」者,言此甕、甒、筲、衡等葬時所藏之物。皇氏云:「甕、甒、筲,明器也。故實此醴與醯醢之屬。」云「實見間,藏於見外槨內也」者,按《既夕禮》:「乃窆,藏器於旁,加見。」注云:「器,用器、役器也。」見,棺飾也。先言「藏器」,乃云「加見」者,「器」在「見」內也。《既夕禮》又云:「藏苞、筲於旁。」注云:「於旁者,在見外也。」不言甕、甒、饌,相次可知。知是「藏於見外、槨內」者,則見內是用器、役器,見外是明器也。此是士禮,略,實明器耳。大夫以上,則兼有人器、明器也。人器實,明器虛。云「折,承席也」者,按《既夕禮》注云:「折猶庪也。方鑿連木為之,蓋如床,而縮者三,橫者五,無簀。窆事畢,加之壙上,以承抗席。」是也。


左傳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后.籍談為介.既葬除喪.以文伯宴.樽以魯壺.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撫王室.晉獨無有.何也.文伯揖籍談對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撫其社稷.故能薦彝器於王.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獻器.王曰.叔氏而忘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無分乎.密須之鼓.與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處參虛.匡有戎狄.其後襄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受之.以有南陽之田.撫征東夏.非分而何.夫有勳而不廢.有績而載.奉之以土田.撫之以彝器.旌之以車服.明之以文章.子孫不忘.所謂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於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後也.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對.賓出.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籍談歸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終乎.吾聞之.所樂必卒焉.今王樂憂.若卒以憂.不可謂終.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於是乎以喪賓宴.又求彝器.樂憂甚矣.且非禮也.彝器之來.嘉功之由.非由喪也.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王雖弗遂.宴樂以早.亦非禮也.禮.王之大經也.一動而失二禮.無大經矣.言以考典.典以志經.忘經而多言.舉典將焉用之。


班固白虎通卷七三教夏後氏用明器,殷人用祭器,周人兼用之何?謂曰:夏後氏教以忠,故先明器,以奪孝子之心也。殷教以敬,故先祭器,敬之至也。周人教以文,故兼用之,周人意至文也。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故有死道焉,以奪孝子之心也;有生道焉,使人勿倍也。故竹器不成用,木器不成斫,瓦器不成沫,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縣,示備物而不可用也。孔子曰:「為明器者善,為俑者不仁。塗車羞靈,自古有之。言今古皆然也。」
唐戴孚廣異記浚儀王氏浚儀王氏,士人也。其母葬,女婿裴郎飲酒醉,入冢臥棺後,家人不知,遂掩壙。後經數日不見,裴郎家誣為王氏所殺,遂相訟。王氏實無此,舉家思慮,葬日恐在壙中。遂開壙得之,氣息奄奄。以粥灌之,數日平復。說雲,初葬之夕,酒向醒,無由得出。舉目竊視,見人無數,文柏為堂,宅宇甚麗。王氏先亡長幼皆集。眾鬼見裴郎,甚驚,其間一鬼曰:「何不殺之?」妻母雲:「小女幼稚仰此,奈何欲殺?」苦爭得免。既見長筵美饌,歌樂歡洽。俄聞雲:「喚裴郎。」某懼不敢起,又聞群婢連臂踏歌,詞曰:「柏堂新成樂未央,回來回去繞裴郎。」有一婢名穠華,以紙燭燒其鼻準,成瘡,痛不可忍,遂起遍拜。諸鬼等頻令裴郎歌舞。饑請食,妻母雲:「鬼食不堪。」令取瓶中食與之。如此數夜,奴婢皆是明器,不復有本形像。
本草經集註<目录>玉石三品\上品 <篇名>滑石 内容:味甘,寒、大寒,无毒。主治身热,泄 ,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 益精气,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久服轻身,耐饥,长年。一名液石, 一名共石,一名脱石,一名 石。生赭阳山谷,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采无时。 (石苇为之使,恶曾青。) 滑石色正白,《仙经》用之以为泥。又有冷石,小青黄,性并冷利,亦能熨油污衣物。 今出湘州、始安郡诸处。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强,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并散热人用之,不 正入方药。赭阳县先属南阳,汉哀帝置,明《本经》所注郡县,必是后汉时也。掖县属青州 东莱,卷县属司州荣阳。(《新修》二三页,《大观》卷三,《政和》八八页)


[唐]蘇敬《新修本草》<目錄>卷第三 <篇名>滑石 內容:味甘,寒、大寒,無毒。主身熱、泄,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 ,益精氣,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久服輕身,耐饑,長年。一名液 石 無時。 石葦為之使,惡曾青。滑石色正白,《仙經》用之以為泥。又有冷石,小青黃,性並冷 利, 亦能熨油汙衣物。今出湘州、始安郡諸處。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 ,並散熱人用之,不正入方藥。赭陽縣先屬南陽,漢哀帝置,明《本經》所註郡縣,必是後 漢時也。掖縣屬青州東萊,卷縣屬司州榮陽。 〔謹案〕此石所在皆有。嶺南始安出者,白如 凝脂,極軟滑。其出掖縣者,理粗質青白黑點,惟可為器,不堪入藥。齊州南山神通寺南谷 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至於滑膩,猶勝掖縣者。

《皇明異典述》
○大臣歿後儀典
洪武二年六月,故征虜左副將軍、中書平章軍國重事鄂國公常遇春卒於軍,訃聞,上命禮部議舉哀。喪至龍江,上親出祭之,敕葬鍾山之陰,給明器九十事,納之墓,贈開平王,諡忠武,仍王其三代。後中山武寧王卒,禮如遇春。蓋以二王為開國諸功臣冠故也。自後,內客首輔卒於任者,如贈太師楊士奇、楊溥、李賢、彭時,贈太保費宏、太傅李時,恩禮最號隆重。然祭不過九壇,齋糧、麻布五十石匹而已。萬曆十年六月,故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於位,上賜齋壇、麻布五十筒、筒十匹、米二百石、香燭油薪稱是。又與仁聖、慈聖兩宮、潞王共賻白金二千三百兩,兩宮複賜齋糧、米、麻布二百匹、香燭油薪有差,祭九壇,外加七壇,大約視親王及國公之加師傅者,贈上柱國,諡文忠。遣官會布政司營葬,仍命京堂四品官、錦衣堂上官各一員護喪。其子編修等辭謝疏,上批答:“朕念先生承先帝顧命,鞠躬盡瘁,歿而後已,忠勞可憫。他還有高年之母在京,著差司禮監太監陳政護送還鄉,馳驛前去。”然未幾奪其官,並追一切恩典。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百十三唐臨傳
帝又詔武氏陵及諸武墓皆置守戶,紹謂:「昊、順二陵守戶五百,與昭陵同。在令,先世帝王陵戶二十,今雖崇奉外家,宜準附常典。又親王墓戶十,梁、魯乃追贈,不可逾真王。褒德衛卒,至逾宗廟,不可明甚,請罷之。」又言:「比群臣務厚葬,以俑人象驂眩耀相矜,下逮眾庶,流宕成俗。願按令切敕裁損,凡明器不許列衢路,惟陳墓所。昏家盛設障車,擁道為戲樂,邀貨捐貲動萬計,甚傷化紊禮,不可示天下。」事雖不從,議者美嘆。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九三李勣列傳
忽語曰:「我似少愈,可置酒相樂。」於是奏樂宴飲,列子孫於下。將罷,謂弼曰:「我即死,欲有言,恐悲哭不得盡,故一訣耳!我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皆辛苦立門戶,亦望詒後,悉為不肖子敗之。我子孫今以付汝,汝可慎察,有不厲言行、交非類者,急榜殺以聞,毋令後人笑吾,猶吾笑房、杜也。我死,布裝露車載柩,斂以常服,加朝服其中,儻死有知,庶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五六寓馬,下帳施幔,為皁頂白紗裙,中列十偶人,它不得以從。眾妾願留養子者聽,餘出之。葬已,徙居我堂,善視小弱。苟違我言,同戮屍矣!」乃不復語。

[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二
焚黃之禮,行於墓次,蓋自宋世已然。朱子亦云不知於禮何據。張魏公得贈謚,其家則惟告廟云,今則世皆然矣。意者,流俗以加有官封,必為明器人馬僕從類,非祠廟中所可容,亦以義起然爾,無他據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卷七
今年老疾侵,傥然奄忽,岂求备礼乎?一日放臂,沐浴而已,不劳复魄,殓以常衣。先夫人弃背之时,属世荒馑,家涂空迫,兄弟幼弱,棺器率薄,藏内无砖。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粮罂明器,故不得营,碑志旒旐,弥在言外。载以鳖甲车,衬土而下,平地无坟;若惧拜扫不知兆域,当筑一堵低墙于左右前后,随为私记耳。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干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亲友来餟酹者,一皆拒之。汝曹若违吾心,有加先妣,则陷父不孝,在汝安乎?其内典功德,随力所至,勿刳竭生资,使冻馁也。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杀生为之,翻增罪累。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

[清]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卷三
楊朱曰:古語有之,“生相憐,死相捐。”此語至矣!相憐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餓能使飽,寒之能使溫,窮能使達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錦,不陳犧牲,不設明器也。(《列子·楊朱》)
(“死相捐”,與墨子薄葬同。楊、墨殊途,其製間合,猶三統之因革也。)


閱微草堂筆記/卷5
明器,古之葬禮也,後世復造紙車紙馬。孟雲卿《古輓歌》曰:「冥冥何所須,盡我生人意。」蓋姑以緩慟云爾。然長兒汝佶病革時,其女為焚一紙馬,汝佶絕而復甦曰:「吾魂出門,茫茫然不知所向。遇老僕王連升牽一馬來,送我歸。恨其足跛,頗顛簸不適。」焚馬之奴泣然曰:「是奴罪也。舉火時實誤折其足。」又六從舅母常氏,彌留時喃喃自語曰:「適往看新宅頗佳,但東壁損壞,可奈何?」侍疾者往視其棺,果左側朽,穿一小孔,匠與督工者尚均未覺也。

閱微草堂筆記/卷16
曲江又言,濟南有貴公子,妾與妻相繼歿。一日,獨坐荷亭,似睡非睡,恍惚若見其亡姬。素所憐愛,即亦不畏,問:「何以能返?」曰:「鬼有地界,土神禁不許闌入。今日明日,值娘子誦經期,連放燄口,得來領法食也。」問:「娘子來否?」曰:「娘子獄事未竟,安得自來?」問:「施食無益於亡者,作燄口何益?」曰:「天心仁愛,佛法慈悲,賑人者佛天喜,賑鬼者佛天亦喜。是為亡者資冥福,非為其自來食也。」問:「泉下況味何似?」曰:「墮女身者妾夙業,充下陳者君夙緣。業緣俱滿,靜待轉輪,亦無大苦樂。但乏一小婢供驅使,君能為焚一偶人乎?」懵騰而醒。姑信其有,為作偶人焚之。次夕見夢,則一小婢相隨矣。夫束芻縛竹,剪紙裂繒,假合成質,何亦通靈?蓋精氣摶結,萬物成形﹔形不虛立,秉氣含精。雖久而腐朽,猶蜎蠕以化,芝菌以蒸。故人之精氣未散者為鬼,布帛之精氣,鬼之衣服亦如生。其於物也,既有其質,精氣斯凝,以質為範,象肖以成。火化其渣滓,不化其菁英,故體為灰燼,而神聚幽冥。如人殂謝,魄降而魂升。夏作明器,殷周相承,聖人所以知鬼神之情也。若夫金釭、春條,未閟佳城,殯宮闃寂,彳亍夜行,投畀炎火,微聞咿嚶。是則衰氣所召,妖以人興,抑或他物之所憑矣(有樊媼者,在東光見有是事)。


《》『』「」【】

2010-10-19

《晉書/職官志》

[2010.10.19]


《晉書/職官志》序

 《書》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所以獎導民萌,裁成庶政。《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執法在南宮之右,上相處端門之外,而鳥龍居位,雲火垂名,前史詳之,其以尚矣。黃帝置三公之秩,以親黎元,少昊配九扈之名,以為農正,命重黎於天地,詔融冥於水火,則可得而言焉。伊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大夫知人事,列士去其私。」而成湯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凡厥樞會,仰承君命。總及周武下車,成康垂則,六卿分職,二公弘化,咸樹司存,各題標準,苟非其道,人弗虛榮。貽厥孫謀,其固本也如此。及秦變周官,漢遵嬴舊,或隨時適用,或因務遷革,霸王之典,義在於斯,既獲厥安,所謂得其時制者也。四征興於漢代,四安起于魏初,四鎮通於柔遠,四平止於喪亂,其渡遼、淩江,輕車、強弩,式揚遐外,用表攻伐,興而複毀,厥號彌繁。及當塗得志,克平諸夏,初有軍師祭酒,參掌戎律。建安十三年,罷漢台司,更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用兼端揆。孫吳、劉蜀,多依漢制,雖複臨時命氏,而無忝舊章。世祖武皇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司馬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世所謂八公同辰,攀雲附翼者也。若乃成乎棟宇,非一枝之勢;處乎經綸,稱萬夫之敵。或牽羊以葉於夢,或垂釣以申其道,或空桑以獻其術,或操版以啟其心。臥龍飛鴻,方金擬璧,秦奚、鄭產,楚材晉用,斯亦曩時之良具,其又昭彰者焉。宣王既誅曹爽,政由己出,網羅英俊,以備天官。及蘭卿受羈,貴公顯戮,雖複策名魏氏,而乃心皇晉。及文王纂業,初啟晉台,始置二衛,有前驅養由之弩;及設三部,有熊渠佽飛之眾。是以武帝龍飛,乘茲奮翼,猶武王以周之十亂而理殷民者也。是以泰始盡于太康,喬柯茂葉,來居斯位;自太興訖於建元,南金北銑,用處茲秩。雖未擬乎夔拊龍言,天工人代,亦庶幾乎任官惟賢,蒞事惟能者也。




《》『』「」【】

《後漢書百官志一》

[2010.10.19] 後漢書所錄,可能是承襲漢書,便無若漢書之序言其源流。不過志一或有可觀,暫錄,隨時芟剪。



《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将军
汉之初兴,承继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至景帝,感吴楚之难,始抑损诸侯王。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广,民用匮乏。世祖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  昔周公作《周官》,分职著明,法度相持,王室虽微,犹能久存。今其遗书,所以观周室牧民之德既至,又其有益来事之范,殆未有所穷也。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学汉官篇》,诸文倜说,较略不究。唯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记汉承秦置官本末,讫于王莽,差有条贯;然皆孝武奢广之事,又职分未悉。世祖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故依其官簿,粗注职分,以为《百官志》。凡置官之本及中兴所省,无因复见者,既在《汉书·百官表》,不复悉载。  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世祖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世祖即位,为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  长史一人,千石。本注曰:署诸曹事。  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史迁除及军吏。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录省从事。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本注曰:《汉旧注》公令史百石,自中兴以后,注不说石数。御属主为公卿。阁下令史主阁下威仪事。记室令史主上章表报书记。门令史主府门。其余令史,各典曹文书。  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氵翟,大丧则掌奉安梓宫。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  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属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其后霍光、王凤等皆然。成帝绥和元年,赐大司马印绶,罢将军官。世祖中兴,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征之,还后罢。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免官,罢。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复以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之,还迁大将军,位如宪,数年复罢。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焉。  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  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侯。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  明帝初置度辽将军,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

《漢書/百官公卿表》

[2010.10.19] 覺得應該把官制也列入。主要在看到維基百科講官制的只有唐明清的官職表,其實單只史冊便不止。從《漢書/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後漢書》、《》晉史之後,似乎便成為正史的一個例體。這裡先收此三書的序論。



《漢書/百官公卿表》(僅序部份)表不附

《易》敘宓羲、神農、黃帝作教化民,而《傳》述其官,以為宓羲龍師名官,神農火師火名,黃帝云師云名,少昊鳥師鳥名。自顓頊以來,為民師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書》載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盜四岳,以舉賢材,揚側陋;十有二牧,柔遠能邇;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百谷;契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于百事。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与六卿為九焉。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堯,伊尹于湯,周公、召公于周,是也。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四岳謂四方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并爭,各變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后頗有所改。王莽篡位,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亂亡。故略表舉大分,以通古今,備溫故知新之義云。





《》『』「」【】

2010-10-18

離騷

[2010.10.18]




原文: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紐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紐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忠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攬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時俗之所服。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脩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烏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臯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脩吾初服。


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脩兮,紛獨有此姱節。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衆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玆。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菹醢。

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駟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義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紛緫緫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遊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椉雲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脩以為理。

紛緫緫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遊以逍遙。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


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脩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惡。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日勉陞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脩兮,何必用夫行媒。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宴兮,時亦猶其未央。恐鵜鴃之先鳴兮,使百草為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衆薆然而蔽之。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

余以蘭為何恃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衆芳。

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覽椒蘭其若玆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玆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玆。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崑崙兮,路脩遠以周流。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鳳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脩遠以多艱兮,騰衆車使徑待。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


陟陞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討論:
1. 【姓名字號】: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2. 人物: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彭咸之遺則],[鯀婞直以亡身,終然殀乎羽之野],[濟沅湘以南征,就重華而敶詞],夏桀,[后辛之菹醢],湯禹,[三后之純粹],[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浞,[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吾令義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溘吾遊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令豐隆椉雲兮,求宓妃之所在],[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命靈氛為余占],[彭咸之所居]
3. [植物/動物]
江離+辟芷,秋蘭,木蘭,申椒,菌桂,蕙茝,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攬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此二句的對仗似不是那麼的相對?[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鷙烏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蘭臯...椒丘],芰荷,芙蓉,[薋菉葹以盈室],[攬茹蕙以掩涕],[駟玉虬以乘鷖],[令鳳鳥飛騰],[結幽蘭而延佇],[令鴆為媒],[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猶豫而狐疑],[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索藑茅以筳篿],[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恐鵜鴃之先鳴兮,使百草為之不芳],[何瓊佩之偃蹇兮,衆薆然而蔽之],[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昔日之芳草,今直為此蕭艾],[余以蘭為何恃兮,羌無實而容長],[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覽椒蘭其若玆兮,又況揭車與江離],[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鳴玉鸞之啾啾],[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鳳皇翼其承旂],[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4. [數字)]
[滋蘭九畹,樹蕙百畝]:九字,其對仗乃先引九再引百,[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5. [氣象]
[溘埃風余上征],[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6. [地理]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濟於白水],[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覽相觀於四極],[思九州之博大],[邅吾道夫崑崙兮,路脩遠以周流],[雲霓之晻藹],[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指西海以為期]
7. [其他]
[緯繣其難遷],[日勉陞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奏《九歌》而舞《韶》兮]



《》『』「」【】

2010-10-12

(周)武王之封

[2010.10.12] 先收,這是要看【下車】之義。另有「封黃帝後於薊」之始末。


《禮記/樂記》19.5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對曰:「病不得眾也。」
「詠嘆之,淫液之,何也?」
對曰:「恐不逮事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
對曰:「及時事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
對曰:「非武坐也。」
「聲淫及商,何也?」
對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
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早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車甲釁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

《毀陳友諒廟》

[2010.10.12] 這是一則與官稱、祀儀有關的文章,取自[清]袁枚《新齊諧/卷十》




《毀陳友諒廟》

趙公錫禮,浙之蘭溪人,初選竹山令,調繁監利。下車之日,例應謁文廟及城隍神。吏啟:「有某廟者,當拈香。」公往視,廟有神像三人,雁行坐,俱王者衣冠,狀貌頗莊嚴。問何神,竟無知者。公欲毀其廟,吏不可,曰:「神素號顯赫,曆任官參謁頗肅,毀之恐觸神怒,禍且不測。」公歸搜志乘祀典,不載此神,乃擇日朝吏民於廟,手鐵鎖繫神頸曳之。神像瑰偉,非掊擊不能去。公曳之,應手而倒,三像碎於庭中。新其屋宇,改奉關帝。久之,竟無他異。公心終不懌,乃行文天師查之。得報牒云:「神係元末偽漢王陳友諒弟兄三人,兵敗,死鄱陽湖,部曲散去,為立廟荊州。建於元至正某年,毀於國朝雍正某年趙大夫之手,合享血食四百年。」


討論:
1. 此則袁枚僅敍事,但人、事、時皆詳,惟不列廟毁立之年,僅以某略稱。
2. 若從其觀念,顯屬於宿命,即此廟合當血食年數,時至則趙大夫即至以毁廟。
3. 毁廟後,「新其屋宇,改奉關帝」,是否為一般常態?又官方(清初)的關帝信仰如此之盛?(全書多關帝之信仰,why?)
4. 官稱趙【大夫】,何不稱縣令、太守等等符合之職稱,而以大夫稱?【大夫】是否有其歷史之意義?
5. 官到任之日,需謁文廟、城隍神。(何言【城隍神】不言【城隍廟】?)又此例之緣流?
6. 【天師】,在此又一重要事例。《新齊諧》中有不少【天師】之事。


==其他注釋==
周武王滅殷之後,未及下車,立即封黃帝之後於薊。見《禮記/樂記》。後用以指官吏赴任。《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傳/劉寵》:「自明府下車以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吏。」


《》『』「」【】

2010-10-09

《鲧禹治水神话新探》

[2010.10.09] 讀後的筆記。


鲧禹治水神话新探》王青

2003-10-26,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内容提要:论文认为,“鲧堙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在不同文献中的分化。鲧禹治水神话的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使各部落拆除了黄河支流上阻碍洪水排泄的各堤坝。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


書摘:
一、【鯀】與【共工】為「同名異記」。
1. 最早出現的鯀禹治水神話為《書經/洪範》,與《山海經/海內經》、《尚書/堯典》比較。
2. 基於二個假設:歷史學及音韻學的假設,作者的論證如下:犯同樣的錯誤,同為顓頊/祝融所殺,結局相同。
二、「殛鯀者為祝融」的相關論證,此處論證的重點在三人部落所在的地域。
三、由馬克思的理論,重新檢視大禹治水及其政權成立的理論。


文獻收集:
1.【 euhermerism神話史實說,王青原引用的是:弗雷泽(Sir James George Frazer)著、苏秉琦译《洪水故事的起源》,收入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附录(增订本),科学出版社1960年。



《》『』「」【】

2010-10-08

黃河改道

[2010.10.08] 《黃河網的一些資料》,不深入(for general uses) 但極實用。後附幾篇《黃河網》所收錄的古典文獻:



黄河网 > 史志资料 > 黄河辞典 > G

改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导致河流放弃原河道而另觅新路。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改道十分频繁,据统计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的两千多年间,改道共有26次。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的广大平原上,都是黄河决口改道迁徙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初沁河杨庄改道则是一项防洪效益很高的人工局部改道工程。


曾鞏《黃河》
河自西出而南又东折,然后北注于海。当禹之行水,功之所施者最多。自大仳而北,既为二,至大陆,又播为九,然后为逆河以与海属,非屡散裂而顺导之莫能为功,盖知其难如此,故历三代千有余年无河患者,以禹故迹未尝变也。至周王之时,禹迹遂改,故河之为败自此始。自是之后,言治河者尤众,有欲索故迹而穿之,许商、解光说是也;有欲出之胡中,齐人延年之说是也;有以为天事可勿理者,田蚡、谷永之说是也;有以为宜弛灌溉之防,使水得自行者,张戎之说是也;有以为宜徙之宽平者,王横之说是也;有以为宜计为堤防,又以为堤防非古义者,王延、平当之说是也。凡此者各乖异。总之堤防之起自战国西汉以来,筑作者辄复败,故务壅塞。居水者最暗於用,而复二渠则水之害去,绝屯氏之河则害作。故言河宜散裂,仿于禹迹。是当盛宋之隆,河数为败。兴国之间,房村之决为甚。当此之时,劳十万之众,然后复理,天子为赋诗比瓠子之歌,属者虽有商胡之忧,非曩时比也。然天子大臣,讲求利害之理勤矣。愚既以为为堤防壅塞,暗于用,仿禹之法为可。然水之为迹,难明久矣,非深考博通,心知其详,固难以决策举事也。宜博求能疏川浚河者,与之虑定,然后施功,则可以下安元元,上追禹绩矣。
〔注〕选自《元丰类稿》卷四十九。作者曾巩〔1019-1079〕,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嘉祐进士,历任越州、齐州、福州等地地方官。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王安石友善,但不同意其变法。著有《元丰类稿》等。




《》『』「」【】

史記的一些問題

[2010.10.08] 讀史記之後,有些問實在無法忽略,條列於此。






討論:
1. 史記的各個篇目,稱王稱帝是否有法?如《秦始皇本紀》vs. 《秦始皇帝本紀》。==>應條列其篇目及內容再來看看看是否有什麼問題。
2. 史記有被後人修改過?其始末?
3. 司馬貞為何作《索隱》?張守節為何作《正義》?
4. 《維基文庫/三皇本紀》文前所提的介紹似乎極不合理:
  • 司馬遷所撰的《史記》本來有《三皇本紀》一篇,但《三皇本紀》很早已亡佚,在《漢書》已不見其目。唐代的司馬貞為了補上這闕漏,收集了當時所見的相關文獻,作了這篇《三皇本紀》。這篇《三皇本紀》雖然是補《史記》之闕,但也摻雜了不少神話,故不被奉為正史。
  • a. 何以得知《史記》本來有《三皇本紀》一篇?從《史記》至《漢書》共??年。
  • b. 「摻雜了不少神話,故不被奉為正史」之說,很奇怪,《史記》本身即記錄了極多的【神話】!!

5.



《》『』「」【】

《史記/秦始皇本紀》

[2010.10.08] 原以為可以暫時略過《史記/秦始皇本紀》,不過實在他有一些變革是發五帝三代之未因,故接下來也許還要再讀李斯列傳吧。
先暫理一些條目於此。


2010-10-05

扁鵲見蔡桓公/齊桓候?

[2010.10.05] 史記的記載與韓非子的記載似乎有點出入,先錄於此。在加標點時,有點疑問,韓非的話有哪些?引用的話有哪些?似乎不是那麼明確?


《韓非子/喻老》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
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聖人蚤從事焉。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
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
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
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
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討論:
1. 可能是讀不多,對於史記裡被更改的部份似乎至今一無所見?再說了。
2. 司馬遷手上的《韓非子》與世傳的《韓非子》是否不同?還是那是司馬遷改的日子?
3. 在維基百科/扁鵲裡己說明,齊桓侯指的是田齊的田午,而非姜齊小白。倒是我對這個稱【侯】的爵位覺得應再弄清楚。

《》『』「」【】

2010-10-04

周官

[2010.10.04] 這一條是講管蔡之亂後,周公制官立政。


《史記/魯周公世家》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


討論:
1. 司馬遷的話(或其依前史而記),用較現代的話,可改為:周公作《周官》,讓不同的官得其專職,而能使周朝廷裡的官政得有次序;周公作《立政》,讓百姓有便,自此而百姓悅。
2. 《周官》、《立政》的歷史文獻?如果有的話,依司馬遷例,應會在後面全錄或部分節錄。畢竟聖人之言,自為後世經典。這裡的《周官》和《周禮/周官》是否為同一份的文獻?如果是的話,後世流行的「可能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相傳為周公所作,漢初並沒有此書」(《維基百科/周禮》辨偽/辯偽之歷代各家說),司馬遷己明說為周公制定,目的為次序周之官政,使官能別其宜。如此自然不會同於周代官制(先成書,未成事乎?)


《》『』「」【】

呂尚-姓名、封地

[2010.10.04]


《史記/齊太公世家》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討論:
1. 太公望、呂尚,
  • 「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史記/齊太公世家》:【四岳】為官名?堯舜時嘗問於四岳。不知古文作【嶽】或【岳】?又四岳是否是四位大臣?與五嶽有否關聯?
  • 「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史記/齊太公世家》:呂、申今曰何地?
  • 「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古時的貴族最後變成庶人的經過如何?那麼家傳技藝是否有受傳?似乎沒有,《史記/魯周公世家》:「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至少,可以推斷太公(?)懂君臣禮,而在治理齊國時以簡其禮以從俗為。
  • 「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從封姓是否是一個常態?是當時社會皆從俗如此,還是史書裡的後人追加之法?

2. 東海上人。東海何地?說"上"何義?

3. 稱太公是否是因其為三公?(周公、召公、畢公?)似又不同,因為前註三公乃以地名之,太公獨稱為太公?




《》『』「」【】

2010-10-02

禮書裡的"史"官及相關之官吏

[2010.08.29] 收集"史"相關的官吏及其工作內容。在這一則裡,主要針對三禮為之。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其官",相應的"其職",且主要是古時"史"從事"方術"之事。其理論源自於民學肇始自官學。而在這種制度下,史自不傳的技藝卻因實際生活的需要而傳遞千古,甚至歷秦皇焚書,黃鐘毁棄的各個朝代,卻仍在今日活躍於某些行業裡。三禮之中,以周禮乃記錄官職,先以此為本,節錄相關者名實。至於儀禮、禮記,可能有機會讀了再說。

[周禮] 共有六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記》。在李零的《中國方術考》裡,提到相關的行業包括了以宰、師、史等為名的官員。

一、《天官冢宰》:


要解決的問題:(解答會發表在本部落格)
1. 官 vs.吏 (查許慎的說法)
2.


參考文獻:
1. 李零,《中國方術考》
2. 周禮 (維基文庫)

官、史、吏

[2010.08.29] 下列的資料分別來自維基文庫(《爾雅》);康熙字典的內容則錄自漢典。關於其字形,參見漢典的史字詳細解釋分頁。
[2010.10.02]移自他處。
《爾雅 釋詁》
:「寀、寮,也。」
《爾雅 釋言》:「髦、士,也。」

《說文》:史,事君也。从宀从𠂤。𠂤猶眾也。此與師同意。古丸切〖注〗𠕍,古文。

==《康熙字典 》==
〔古文〕𠕍《唐韻》古丸切《集韻》《韻會》《正韻》沽歡切,𠀤音觀。
《說文》吏事君也。《玉篇》宦也。《論語·撰考》黃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周禮·天官疏》上古以雲鳥紀官,六官之號見於唐虞,堯育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之子,使掌舊職天地之官。其時官名,蓋曰稷曰司徒,是天官稷也,地官司徒也。又分命仲叔,使掌四時之官,春爲秩宗,夏爲司馬,秋爲士,冬爲共工。共工,冬官也。合稷與司徒,是六官之名見也。夏之官百有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列其數,殷之官二百四十,至周三百六十而大備,故曰設官分職,以爲民極。 

又《增韻》職也,使也,公也。《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禮·王制》論定然後官之。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六命賜官。《註》謂自置其臣屬,治家邑也。 又朝廷治事處曰官。《禮·玉藻》在官不俟屨。《註》趨君命也。《前漢·賈誼傳》學者所學之官也。 

又事也。《禮·樂記》禮樂明備,天地官矣。《疏》官猶事也,謂各得其事也。 

又身有五官。《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又》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又姓。又複姓。三氏,晉王官氏,魯亓官氏,楚上官氏。 

又與管通,宋元邊徼所司曰掌管,今爲土司長官。 

又叶古元切,音涓。《崔駰·大理箴》嗟兹大理,愼於爾官。賞不可不思,斷不可不虔。

《說文》从宀从㠯。㠯猶衆也,與師同意。

==《康熙字典 》==
〔古文〕㕜;《唐韻》疎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𠀤音使。
《說文》記事者也。《玉篇》掌書之官也。《世本》黃帝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書·立政》周公若曰:太史司𡨥蘇公,式敬爾繇獄,以長我王國。《詩·小雅》旣立之監,或佐之史。《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又《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又《周禮·天官·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

○按《周禮》凡官屬皆有府史。 又《周禮·天官》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王之八枋之灋,外史掌書外令。 又御史,長史,刺史,𠀤漢官名。

又太史,九河之一。《爾雅·釋水》太史。《疏》李巡云:禹大使徒衆,通其水道,故曰太史。

又姓。《廣韻》周卿,史佚之後,出建康。

又《廣韻》漢複姓,五氏:世本衞有史朝朱駒,漢書藝文志有靑史氏著書,又有新豐令王史音,吳有東萊太守太史慈,晉有東萊侯史光。

又叶疎土切。《易林》重黎祖後,司馬大史。陵氏之災,罹宮悲苦。《說文》本作㕜。从又持中。中,正也。

==《康熙字典 》==
《唐韻》力置切《集韻》《韻會》良志切《正韻》力地切,𠀤音利。

《說文》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徐鍇曰》吏之治人,心主於一,故从一。《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禮·曲禮》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𢷤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左傳·成二年》王使委于三吏。《註》三吏,三公也。 

又《韻會》府史之屬亦曰吏。《周禮·天官·大宰》八則,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前漢·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爲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爲少吏。《註》師古曰:吏,理也。主理其縣內也。

又姓。《正字通》漢吏宗,王莽時人。

又《五音集韻》神至切,音示。奉也,職事也,勞也。

《說文》本作叓。

== ==

四則說苑故事

[2010.10.02] 四則與卜龜有關的事。



《說苑/卷十三權謀》
武王伐紂,過隧斬岸,過水折舟,過谷發梁,過山焚萊,示民無返志也。至於有戎之隧,大風折。散宜生諫曰:「此其妖歟?」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風霽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嗇。散宜生又諫曰:「此其妖歟?」武王曰:「非也,天灑兵也。」卜而龜熸。散宜生又諫曰:「此其妖歟?」武王曰:「不利以禱祠,利以擊眾,是熸之已。」故武王順天地,犯三妖而禽紂於牧野,其所獨見者精也。

晉文公與荊人戰於城濮,君問於咎犯。咎犯對曰:「服義之君,不足於信;服戰之君,不足於詐,詐之而已矣。」君問於雍季,雍季對曰:「焚林而田,得獸雖多,而明年無復也;乾澤而漁,得魚雖多,而明年無復也。詐猶可以偷利,而後無報。」遂與荊軍戰,大敗之。及賞,先雍季而後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戰,咎犯之謀也!」君曰:「雍季之言,百世之謀也;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寡人既行之矣。」

城濮之戰,文公謂咎犯曰:「吾卜戰而龜熸。我迎歲,彼背歲。彗星見,彼操其柄,我操其標。吾又夢與荊王搏,彼在上,我在下,吾欲無戰,子以為何如?」咎犯對曰:「十戰龜熸,是荊人也。我迎歲,彼背歲,彼去我從之也。彗星見,彼操其柄,我操其標,以掃則彼利,以擊則我利。君夢與荊王搏,彼在上,君在下,則君見天而荊王伏其罪也。且吾以宋衛為主,齊秦輔我,我合天道,獨以人事固將勝之矣。」文公從之,荊人大敗。

孔子問漆雕馬人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孺子容,三大夫者,孰為賢?」漆雕馬人對曰:「臧氏家有龜焉,名曰蔡;文仲立三年為一兆焉;武仲立三年為二兆焉;孺子容立三年為三兆焉,馬人立之矣。若夫三大夫之賢不賢,馬人不識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隱而顯;其言人之過也,微而著。故智不能及,明不能見,得無數卜乎?」




2010-10-01

一則諡號的爭議:周貞定王

[2010.10.01]


《維基百科/》:(以下文字經arthur修改過)
黄式三,[清]《周季编略》:認為周王介的諡號貞定王的說法是一個錯誤。在《史記/周本紀》中周王介被稱為定王,與周定王瑜同諡,黄式三認為此處史記是沿襲了《國語》的錯誤。而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按照《世本》和《史記》等稱周王介為貞王或定王,臆造了周貞定王的稱謂,司馬貞《史記索隱》就對皇甫謐的做法提出批评。黄式三認為應該根据《國語韋昭注》和司馬貞《史記索隱》,稱周王介為周貞王。

討論:
1. 黃式三的書?
2. 這裡涉及的是,二王是否可以同諡?諡號是誰定的?在什麼時候定的?
3. 什麼人會有諡號?
4. 為什麼史書都要稱這些君王諡號?

《國語/卷三》伶州鳩論律

[2010.10.01] 原本是要查分野之說,結果這一段講的是伶州鳩,而從內文看,他是掌律之官(?),其說明有關於律度之法,因而錄之以備考。
[2012.05.31] 因緣,查國語韋昭注,順便把這個段落細讀了一下。參見「國語中的農祥」「辰及相關字詞及事」。全文見此連結文件。


《國語/卷三/周語下》
王將鑄無射,問律于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古之神瞽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百官軌儀,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
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黃鍾,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潔百物,考神納賓也。四曰蕤賓,所以安靖神人,獻酬交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為之六間,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元間大呂,助宣物也。二間夾鍾,出四隙之細也。三間仲呂,宣中氣也。四間林鍾,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五間南呂,贊陽秀也。六間應鍾,均利器用,俾應復也。 「律呂不易,無奸物也。細鈞有鍾無鎛,昭其大也。大鈞有鎛無鍾,甚大無鎛,鳴其細也。大昭小鳴,和之道也。和平則久,久固則純,純明則終,終復則樂,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貴之。」 王曰:「七律者何?」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帝嚳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後,逄公之所憑神也。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經緯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鶉及駟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數合之,以聲昭之。數合聲和,然後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數,而以律和其聲,于是乎有七律。 「王以二月癸亥夜陳,未畢而雨。以夷則之上宮畢,當辰。辰在戌上,故長夷則之上宮,名之曰羽,所以藩屏民則也。王以黃鍾之下宮,布戎于牧之野,故謂之厲,所以厲六師也。以太蔟之下宮,布令于商,昭顯文德,底紂之多罪,故謂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反及嬴內,以無射之上宮,布憲施舍于百姓,故謂之嬴亂,所以優柔容民也。」






討論: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