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网 > 史志资料 > 黄河辞典 > G
改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导致河流放弃原河道而另觅新路。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改道十分频繁,据统计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的两千多年间,改道共有26次。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的广大平原上,都是黄河决口改道迁徙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初沁河杨庄改道则是一项防洪效益很高的人工局部改道工程。
河自西出而南又东折,然后北注于海。当禹之行水,功之所施者最多。自大仳而北,既为二,至大陆,又播为九,然后为逆河以与海属,非屡散裂而顺导之莫能为功,盖知其难如此,故历三代千有余年无河患者,以禹故迹未尝变也。至周王之时,禹迹遂改,故河之为败自此始。自是之后,言治河者尤众,有欲索故迹而穿之,许商、解光说是也;有欲出之胡中,齐人延年之说是也;有以为天事可勿理者,田蚡、谷永之说是也;有以为宜弛灌溉之防,使水得自行者,张戎之说是也;有以为宜徙之宽平者,王横之说是也;有以为宜计为堤防,又以为堤防非古义者,王延、平当之说是也。凡此者各乖异。总之堤防之起自战国西汉以来,筑作者辄复败,故务壅塞。居水者最暗於用,而复二渠则水之害去,绝屯氏之河则害作。故言河宜散裂,仿于禹迹。是当盛宋之隆,河数为败。兴国之间,房村之决为甚。当此之时,劳十万之众,然后复理,天子为赋诗比瓠子之歌,属者虽有商胡之忧,非曩时比也。然天子大臣,讲求利害之理勤矣。愚既以为为堤防壅塞,暗于用,仿禹之法为可。然水之为迹,难明久矣,非深考博通,心知其详,固难以决策举事也。宜博求能疏川浚河者,与之虑定,然后施功,则可以下安元元,上追禹绩矣。
〔注〕选自《元丰类稿》卷四十九。作者曾巩〔1019-1079〕,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嘉祐进士,历任越州、齐州、福州等地地方官。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王安石友善,但不同意其变法。著有《元丰类稿》等。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