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俗不如興禮樂正衣冠,是一篇讀了沒有多大共鳴的文章。會去讀這個部落格是因為他登錄了一篇講堯舜時代的生活。唯一刺激到我有所行為的是節錄了文中引用的一句話,單看此話應與原作有著同樣的想法吧...
《論語•子路》:「子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我被刺激到的是:論語的這個段落是在講什麼?
原來這段還滿有名的,如:「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而篇旨在講孔子的施政程序。而究其精神實乃「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並由此而衍發其施政程序。
原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討論:
1. 為何禮樂經常一起出現?而從史記到漢書皆是類似的項目:禮樂、律曆、德刑(至今我還是不懂德字之解)....
2. 上述的說法類似於史記裡某處之引用。查:...[古人好利害,沒有目前的電腦搜尋功能,完全靠雙眼及清楚的大腦來從事現代人覺得不可能的任務...讀閰若璩有感(2010.09.16)]
3. 也許算是題外話:「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這個闕如何解?
4. 又似乎由子路與孔子的對話中,「君子」與「民」是個階級相對的稱呼?有君子為政,民方能有所措手足。又:對民而言,「有所措手足」的意義及重要性?
5. 又一題外問題:「野哉,由也!」這種評斷性的形容詞似乎不少?在後二段便評樊須「小人哉,樊須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